世界科技报道[tech.icxo.com]:人类活动以开发资源为起点,资源枯竭是矿业城市必然结果。据悉,我国现在已有51个城市资源枯竭,据预测,在未来二十年内,我国还有近百个城市资源枯竭。由于长期开采致使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原始地层结构,水、气循环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衍生灾害频繁,种类繁多,后果严重,极大地制约了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控制灾害已成为资源枯竭城市必须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了“资源枯竭城市灾害形成机理与控制”战略研讨会。会上,60余位专家就资源枯竭城市灾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宋振琪院士作了《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考》的主题报告。他提出了大中型枯竭城市衍生灾害控制的重要性和经济转型面临的严重困难;倡议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控制与治理资源枯竭城市衍生灾害;呼吁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衍生灾害发生的基础科学研究。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资源司杨尚宝教授介绍了矿山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特别强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治理资源枯竭城市衍生灾害,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会上,专家他们以大量翔实的资料介绍了资源枯竭城市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大面积沉陷区变形、开裂及塌陷、建筑设施损毁等;水系变化及水质污染情况;大面积矸石山形成的相应灾害;大气环境恶化及爆炸灾害;大型露天矿闭坑后灾害及矿井关闭后的矿震灾害等;深入研讨了上述灾害形成机理和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基础等科学问题。部分专家还介绍了有关实验监测手段及预测、预报新方法。
与会专家认为,资源型城市依赖资源开发为主发展经济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资源枯竭后城市面临的衍生灾害与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却是影响久远与深重的。资源枯竭衍生灾害发生是多种、多相复杂环境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过程复杂,机理不清,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国内外尚未涉猎的研究领域与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开展资源枯竭城市衍生灾害形成机理与控制基础科学研究,不仅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推动我国该领域研究、占领世界科学前沿也将具有重要影响。
专家建议,作为防灾减灾、恢复生态、保护环境的基础理论,国家科教有关部门应对开展“资源枯竭城市衍生灾害形成机理与控制”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专家们形成了当前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关键科学问题:
一是资源枯竭城市衍生灾害演化的复杂巨系统模型。包括:衍生灾害演化、预测、分类与评估系统;衍生灾害对资源枯竭城市社会与经济影响的预计及评估系统;资源枯竭城市防灾、减灾系统模拟。
二是多相、多场耦合作用下大面积采动的地层结构的演变与灾变机理。包括:大面积采动的地层演变规律;多场作用下废弃矿井诱发城市灾害的机理、条件与规律;诱发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控制的技术基础。
三是资源枯竭城市地表及地下水系破坏动态演化机理及地下水的污染、扩散与迁移规律。包括大面积开采影响下,资源枯竭城市地表及地下水系演化、连通与补给规律;地表废弃物淋滤、迁移及入渗对地下水污染的规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扩散的时空分布规律;资源枯竭城市地下水污染、监测、治理与控制的技术基础。
四是废弃矿山有害气体生成、迁移、致灾的机理及控制。包括复杂物理化学作用下,地表地下残留矿岩有害气体的生成机理;大面积采动地层结构中有害气体扩散、迁移与排空规律;废弃矿山有害气体生成及致灾的控制原理与方法。
五是资源枯竭城市残余资源安全开采与利用的技术基础。
相关链接:
中 国 首 批12 家资 源 枯 竭 城市
国 务院确 定第 二批32个资 源枯竭 城市